第444章 西湖醋鱼眼神不对(第2页)
“老师,我们搞错了!”她声音嘶哑,“‘聆桥’从来不是让人互相听见的工具……它是让**未来的自己**,听见**现在的沉默**!”
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。
然后传来陈默低沉的声音:“我知道。所以我才画了那只耳朵。”
“什么?”
“星星连成的耳朵,耳垂上的声兰。那不是象征倾听宇宙,是在提醒我们??总有一天,我们会成为别人梦里的回声。”
林婉如愣住。
窗外,第一缕晨光照进大厅。她看见自己的影子投在墙上,形状竟与银色草原上那个白裙女人的剪影惊人相似。
而在哀牢山,“回声”幼苗迎来了第一百天。
卓玛照例带来山泉水和江倾的笔记本。昨夜下了场小雨,叶片上的金纹比以往更加明亮,螺旋状的叶脉似乎在缓慢旋转,如同某种生物钟。
她蹲下身,将水轻轻浇在根部。忽然,指尖触到泥土中有异物。
挖出来一看,是一枚铜制口琴,表面锈迹斑斑,但造型熟悉得让她心颤。
这是江倾的。
十年前他离开那天,吹的就是这支口琴。村里人都说他去了城里发展音乐事业,只有卓玛知道,他是被县医院查出脑瘤晚期,不想拖累她才悄悄走的。这支口琴,本该随他埋葬在北方某座无名公墓。
可它现在却出现在“回声”根下,像是被大地亲手归还。
卓玛捧着口琴,泪流满面。她不懂科学,也不信轮回,但她知道,有些东西死了也不会消失。
她把口琴放在幼苗旁,低声说:“你要听吗?我不会吹,但我记得一点点。”
她模仿记忆中的调子,用嘴哼出几个不成调的音。
就在最后一个音落下时,奇迹发生了。
幼苗顶端的新叶忽然舒展,释放出一圈肉眼可见的涟漪。那不是光,也不是风,而是一种纯粹的振动波,扩散至方圆百米。
村中正在吃早饭的老人放下碗筷,怔怔望向山腰;放牛的孩子停下脚步,耳朵微微颤动;就连巢中孵蛋的鸟儿也探出头,发出一声清越的啼鸣。
整个村庄,在这一刻完成了第一次集体共振。
与此同时,西藏冈仁波齐的帐篷中,石片再次浮现文字:
>“当你们终于学会等待,答案便不再需要语言。”
僧人合掌低头,泪水滴落在石面上,瞬间蒸发成一缕细烟,袅袅升腾,竟在空中凝成一个古老的梵文音节:**?????(Hrīm)**,意为“心之种子”。
而在马里亚纳海沟深处,“探索者七号”再度收到信号。
这次不是来自海底,而是从地球另一侧的哀牢山方向传来一段复合声波,经测算,其能量源正是“回声”植株本身。更令人震惊的是,这段声波包含了完整的《母语》乐谱信息,且附加了一段此前从未出现过的尾声??长达三分十二秒的静默,之后仅有一个音符轻轻响起:**A4,440Hz**,标准音高。
科学家们面面相觑。
这意味着什么?
有人提出假说:植物通过某种机制,将人类集体潜意识中的情感压缩成声学编码,并以生物电形式向外发射。换句话说,“回声”不是在接受信息,而是在**输出**。
它在替人类发声。
当天下午,中科院联合团队决定启动“反向聆听”实验:将全球“聆桥”网络逆向调谐,聚焦哀牢山区域,尝试捕捉“回声”释放的完整信号流。
设备调试完毕那一刻,所有研究员屏息凝神。
扬声器开启。
起初是寂静。
接着,一声极轻的呼吸声响起,像是婴儿初生的第一口气。
然后,越来越多的声音汇入??孩童的笑声、恋人的低语、老人咳嗽后的轻叹、战士冲锋前的喘息、母亲哄睡时的鼻音哼鸣……无数碎片般的声响交织在一起,却没有混乱,反而形成一种奇异的和谐,如同亿万颗心跳组成的交响。
最后,所有声音渐渐退去,只剩下一个女声,温柔而坚定:
>“我不是一个人。
>我是你们所有人,曾经想说却没说出口的话。
>现在我替你们说了。